
2023年3月17日,第二屆『數字品牌大會』圓滿落幕。『數字品牌大會』是一場面向品牌/公關/營銷/廣告/運營領域定向邀請的大會,是『數字品牌榜』主辦的有關數字化品牌、用戶心智資產和傳播科技方向的專業性論壇。
大會當日,場景實驗室創始人吳聲老師作為主題演講嘉賓,為我們帶來了關于《涌現:AIGC時代的場景進化》的精彩演講。
從《場景革命》、《新物種爆炸》到《場景紀元》,吳聲老師的思考一直是一以貫之地聚焦場景來觀察各種商業實驗。AIGC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熱,GPT-4、文心一言的發布也再次引發業界震動,到底它會對商業帶來什么樣的作用力?
以下根據現場演講整理,有刪改。


新物種,新秩序
相信在看到微軟Microsoft 365 Copilot發布會的時候,所有人都和我一樣感到震撼——就像當年AlphaGo出現時所帶來的沖擊。從2022年11月30日ChatGPT橫空出世開始,到GPT-4、文心一言陸續發布,需要思考的是,這一切到底意味著什么?
在集數據、算力、算法、場景等多種極其關鍵的生態要素形成的一個新物種面前,所有人都在震驚、被觸動,但我們要去理解、尋找那一個最關鍵、最本質、真正意義上的變革要素。比如在去年12月,關于AIGC應該叫什么名稱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人認為是人機交互、人機戰爭、人機協同、人機共生;有人認為AIGC窄化了我們對于全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范式變革的思考,因為它很容易被認定為生成式人工智能,是基于內容生產效率的一種躍遷和遞進。那么我們怎么去理解這波變革?是思維革命?是新時期文明的開始?是又一次“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新的工業革命?其實這些表達都想說的是,當意義開始匱乏與缺失,人類的尊嚴和驕傲何以自處。
在上周,一位中國美院的教授對我說,他現在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不是知識產權、著作權、版權,而是如果一幅畫作的每一個顆粒度的成分都能夠被準確地去界定、能夠達到99%的精確度,那么以前那種粗獷式的評價、鑒定體系會轟然倒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可能會形成一種新倫理下的新風格——基于梵高和達利的Co-branding,基于趙孟頫和張大千的聯名產品,即便是新風格,也可能會無限接近于梵高、趙孟頫的作品。這時候似乎沒必要對創作權如何確權做思考,因為游戲規則變了,我們對于智慧本身的理解和認知也在發生變化。
回到場景的話題上。在今天,基于GPT-4的技術之上,我希望能找到一個關于“場景”的更加簡明的認知譜系,這個認知譜系的核心就是:涌現。1999年經濟學家杰弗里·戈爾茨坦在《涌現》(Emergence)雜志上提出了現有的對“涌現”的定義——在復雜系統自組織過程中產生的新穎而連貫的結構、模式和性質。后來系統科學家康寧進一步解釋了這個概念,其中最關鍵的就在于“根本的新穎性”。如今,GPT-4的出現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根本的新穎性。思考一下,ChatGPT是如何通過圖靈測試的?這個問題是屬于所有人的big thing與new thing,也是one thing與more thing。
很多人都認為是海量數據創造了它,讓這一切涌現。或許有人在想,是不是只要有足夠的數據,就能夠基于OpenAI打造屬于我們的X-GPT呢?柏林工業大學和谷歌新推出史上最大的視覺語言模型PaLM-E時說其參數量高達5620億,所以說,數據量可能不是打造X-GPT的關鍵。我覺得,這一定是場景的涌現,它是以場景為算法。
場景的涌現讓新場景有了新特征,我們不能再用舊的思維模式去解釋它,但是我們需要去擁抱這個新物種,尊重它的自驅力、創造力、生命力,尊重它的新意志、新審美、新效率,由此才能看到微軟Copilot的發布,看到GPT-4在生產力過程中的應用。一切都在發生本質性的范式轉移,那些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東西都將發生再一次的價值重組、意義重組。

從「會話」到「場景會話」

大家一定很好奇,涌現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諸如微信、小紅書等,通過高速的會話流、對話流會促使場景不斷地形成一次又一次的新一代數據、使用傾向以及生活方式與生產力的匯集,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會用它們替代搜索引擎。在這個“不知不覺”中就改變了內容生產的成本與效率。
在這個涌現的過程中,會話在OpenAI發布的GPT-3、GPT-3.5后發生了全新的轉變,這是一個重要拐點——場景會話。在這個背景下,對于通用人工智能(AGI)而言,基于場景創建的語境、氛圍、風格比結果導向的結論更為重要。而AIGC的本質,正是新場景的涌現。
商業在進入場景流周期,這對于每一個商業從業者、職場人都意味著什么呢?要圍繞具體的人,要理解、掌握自然語言處理的場景化,從而走在前列。我為大家舉例來說一個非常具體的應用場景——空間商業的「虛實融合」。

很多商業地產的策展師、設計師還在強調線上與線下的打通,在講藝術的長成、店面的陳列,但是在這樣一個能夠快速生產新內容和新產品、新風格的邏輯里,許多商業地產從業者的崗位可能被淘汰,因為既不具備AI屬性,也沒有AI無法取代的獨特性。
以超媒體集團(現代傳播)來說,包括媒體、虛擬人到線下空間、虛擬城市等,一方面創造內容越來越容易,另一方面好的內容又越來越稀缺。而在AI交互所形成的空間美學場景和新的消費科技應用會讓不同事物之間形成一種新的、高效的建模與連接,空間會極度的動態化、沉浸化、媒介化,它的刷新機制不再是以年、月為單位,可能會是以天為單位、以小時為單位——從千人千面到一人千面,因為算法即場景。
養老產業也一樣,懂得深度情感需求與高度專業知識的AI場景決策,會讓我們看到大量的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碰撞出新的內容——我們在等待著人型機器人的大發展。
也就是說,各種場景軟硬一體化的時代,會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快速發展。例如,或許在數字內容引擎的時代,會出現只用說一句話就能生成3D建模和場景API的應用。一旦完成了這一波基于涌現層面的生產力演進,那么智慧城市、智慧施工的定義,就不只是指智能設計和建筑機器人,還將包括基于數字完成的模擬決策更加絲滑的體驗。企業服務也是如此,用戶主義和場景SaaS將會“大行其道”。

AIGC精神:始終于人

總結下來,AIGC的精神即是始終于人。“人”應該作何理解?基于場景的涌現,我們能夠理解GPT-4這個根本的新穎性的新品類、新物種的誕生,那么對于它的下一步發展該如何看待?如夢幻、似泡影。因為可能是“其興也疾,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未來商業的新方法,是分享與協作,是相互促進。我們要在一個沒有邊界、不得不融合的時代采取分享和協作,這是破局之道。
GPT-4的最重要特性,或者說它的改變,就在于協作性的提升。如果能夠找到相互促進下的融合時代的商業新方法,也許就會在一個又一個共建的新知識圖譜里面,找到新的生態規律與秩序。等到這個時候,再談論誰是使用AI的人,誰是被取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