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都生病了。
這個病多發、難以根治、還會傳染,它就是焦慮!
我們為所有還未滿足的、未知的、還沒得到的而焦慮。
互聯網上隔差三五都會有非常多的爆款刷屏內容,但如果你去歸類一下會發現,其中一多半都深深印刻著年輕人的焦慮。
而如果你再去深看一下也會發現,每隔幾個月,半年或者一年,同樣類型的內容又會爆一次,從未斷過。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因為焦慮!每個人都有!
就連非常成功的企業家也會說:“有時候我半夜都會驚醒,這個時代發展太快,未知太多”。
戒驕戒躁,說易做難。焦慮感已經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一大超級痛點,而且很難根治!
難怪打造了《奇葩說》這個神奇網綜的馬東也說:
看得的確是透徹。那換個角度想想看,我們做內容寫文章的關鍵是什么?
應該是幫用戶解決問題!
而現在這個信息井噴的時代,焦慮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超級大問題了,誰能解決,誰也就能獲得用戶的青睞!
比如新媒體要做什么內容?什么樣的內容是大伙需要的?
每個人對于內容的需求肯定各不一樣,但有3種內容基本是所有人都需求的:
1)所有人都需要對應專業知識、技能指導、實用類的內容。
任何一個行業,任何一類人群都有其對應的各種知識、技能、方法以及實用建議。
比如 “如何快速拿到意向公司offer”、“寫出爆文標題的6個套路”、“輕松教你解決電腦無法開機問題”……
2)所有人都需要有內容能提供慰藉、緩解壓力或者幫助表達,甚至發泄情緒。
因為現代人的社會和家庭壓力都非常巨大,而且越來越大。所有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情感、情緒或心態上的問題,都積累在心里需要消化。
搞笑類的內容也是屬于這種,它能幫助我們緩解壓力,忘掉不悅嘛。
3)第三個就是新聞熱點,行業資訊。
在這樣一個信息傳播快速發展的時代,基本上每個人都有資訊焦慮癥。
所以資訊類信息一直以來都是最重要的一個內容板塊。人人都看新聞,且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新聞。
而熱點以及追熱點則是資訊類的一個延伸板塊,利用的也是資訊焦慮。(一天不看熱點,感覺都OUT了)
總結起來就是用戶存在 “知識焦慮+情感焦慮+資訊焦慮”,而且非常焦慮。
既然每個人對這3種內容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那可以提供的內容就是:
? 寫行業干貨、觀點實用類,能提供技能指導。比如:
? 寫情感心態類,能幫助心靈慰藉。比如:
? 寫資訊熱點類,能緩解資訊焦慮。比如:
我們的內容主要就是結合自身定位,幫用戶解決這3種焦慮問題。提供實用技能指導、幫助心靈慰藉、緩解資訊焦慮。根據自己的屬性,控制三者的占比。
這樣的內容可能更容易生存,也更能獲得青睞。
要知道,馬東團隊最擅長的就是做社交內容、新媒體內容,這也是他們的經驗總結。
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好內容的核心在于解決焦慮,而不是制造焦慮。
比如在解釋一個概念的時候又引入了其他陌生概念,雖然寫得更有深度,但用戶讀起來也是壓力倍增。
老賊這里也給大家3個建議:
1、描述細節,減少難懂焦慮。
一堆模糊不清、抽象的信息很難讓用戶建立認知,更別提產生信任感,但細節豐富的描述不同,它能幫助用戶把內容具象化,產生畫面。
而且這些細節的東西越多,就越能有畫面感。特別是故事類的內容,其實大意其實都差不多,對不對?
而那些精彩的,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是真正把細節寫到打動人。
阿城的處女作《棋王》中,描寫 “棋王” 王一生吃飯時的樣子時,就有這么一段:
拿到飯后,馬上就開始吃,吃得很快,喉節一縮一縮的,臉上繃滿了筋。
這其實就是簡簡單單一個人在吃飯的場景,但阿城沒有用形容詞,他不斷去描述人物細節動作,但卻讓你有濃濃的畫面感。
你看到的是一個非常饑餓又小心翼翼吃飯的人,毫不拖沓,整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沒有絲毫閱讀障礙感。
2、場景打造,減少無感焦慮。
我們總是說好內容要喚起用戶的記憶,引起用戶共鳴,引爆用戶情緒......
這其實就是喚起用戶內心深處一個個熟知的場景,有場景就會有畫面,記憶多半會被激發。
它是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內發生的一系列具體生活畫面或情緒,可能是你大學畢業時的一次聚會、可能是在大城市一次深夜想家的流淚......
場景化內容打造,就是給用戶制造一個場景聯想,讓用戶能觸景生情。我們不要通篇都是講道理,道理太多用戶無感,焦慮還是得不到解決。
比如民生信用卡的這個文案,就是關聯到同學們大學生活中細枝末節的場景。就是這些東西讓人被觸動。
那么就再見了。
20平米的青春,1/4的友情,
2:00a.m.還不睡的悄悄話,
一公升混著喜與悲的眼淚。
謝謝你們和我一起擁擠地生活,
等我賺夠租整居的錢,
請你們仨來我家,
再吃一次飲水機煮火鍋。
3、關聯熟悉事物,減少陌生焦慮。
我們的大腦都是會關聯記憶的,而且非常擅長關聯記憶。
對于一個不具備相關背景知識的人來說,大量的描述性語言讓人完全抓不到頭腦,而要是利用對方已經理解的事物(基模),再在這個事物上進行關聯就容易多了。
所以,一個讓用戶容易明白的好用絕招就是:利用用戶已經理解的事物,來解釋目前還未知事物。百試不爽。
索尼也有一個創意廣告,就是把U盤的存儲功能與過去的CD連接起來:一個小小的U盤就抵得上一堆的CD,新時代來啦。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