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營銷行業從工業時代起始至今,走過了漫長的一百五十年之后,即將要進入下半場,而當下正處于進入下半場前的過渡期。大家都在焦慮,在探索,在思考接下來應該怎么辦,未來朝向何方?
前幾日中歐商學院辦了一場“品牌增長源動力”的CMO論壇,邀請了包括阿里,耐克,可口可樂,埃森哲等眾多企業的CEO或CMO,共同探討“品牌增長”的問題,這場沒那么大張旗鼓的論壇,臺上的嘉賓囊括了學界中歐教授,商界國際頂級品牌CMO,營銷界埃森哲,群邑等公司的CEO。除了臺上的演講嘉賓,臺下還坐著200多位品牌營銷負責人。

之前跟朋友聊天時提過一個比喻,說現在的營銷行業猶如戰國諸子,百家爭鳴但未有定論,楊子哭歧道,墨子哭練絲,歧道去往何處,練絲如何染色,不知道啊。
中歐商學院這場持續了6個多小時沒有休息的論壇,有點像當年齊國的稷下學院,諸子百家坐而論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如何讓營銷重新偉大,如何讓品牌保持增長?有很多觀點讓我深受啟發也感同身受,今天算是寫一篇觀后感,以下:
過去的燈塔

過去100多年廣告營銷行業如何走到現在的,我們不做歷史梳理,只簡單聊兩個最重要的理論,一個是定位思維,另一個是大創意思維,這兩個理論成就了無數傳奇品牌,誕生了許多傳奇創意人,也有非常多偉大的作品,這些都無需置疑。
定位思維

定位,這個工業時代的產物,曾經風光無兩。經濟環境越成熟,定位理論就越落后,定位理論適用高速增長的經濟體,在填補市場空白階段,品牌需要搶占心智,于是定位就會發揮奇效。
先是在歐美被廣泛適用,而后傳入中國,指引了改革開放后崛起的諸多品牌,面對高速增長的中國市場,大量的市場空白,高度集中的媒介環境與信息滯后的大眾,定位像是專為中國定制。
一個定位加央視的廣告,再把線下渠道填滿,就能成就一個中國本土品牌,其中也包括腦白金,鴻茅藥酒等“品牌”。
大創意思維

當大衛.奧格威、威廉.寶伯等廣告大師們在麥迪遜大道聚集時,大創意思維開始了輝煌至今的成就。耐克的“just do it”,蘋果的1984,甲殼蟲的“think small”等等等幾乎所有大品牌,都有一個被大家記憶深刻的大創意。許多傳奇廣告人,今天依然冠名在各大廣告公司的名字中。
那么為什么,以上兩種偉大的理論現在收效甚微了?定位適用市場紅利期,發明一個新概念,新需求,新定位,人們會蜂擁而至。但現在市場被填滿,概念被占據,近年來甚至出現一些偽需求。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世界長大了,不再需要定位了。
大創意之所以偉大,很重要的原因是媒介足夠集中,人們的信息量足夠少,所以大創意足夠顯眼。最近五年,甚至十年之內,有沒有一個大創意成就一個品牌的經典案例?我想不起來。并不是現在的創意人水平不行,而是現在人們每天接受信息轟炸,對大新聞,大事件,大創意麻木了,早就麻木了。
甲方哭歧道,乙方哭練絲,未來通向何方,不知道啊。
混沌現狀:問題比答案重要

過去的殿堂正在倒塌,新的燈塔尚未樹立,在這樣一個過渡期中,大家迷茫,焦慮,嘗試,探索,各說各有理,似乎每個人都篤定自己的方法論將會主導未來。那么,我們且先不管解決方案,是不是能夠先搞明白問題是什么?現在這個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什么?
首先是個表面亂象問題,行業的組織構架被打亂了。以前品牌會找一家4A來做乙方核心代理商,由4A公司做整體品牌規劃,然后找到其他丙方,形成一個良好的協作方式。
但是現在,誰是乙方成為問題,似乎大家都希望做乙方。4A廣告公司,國內創意熱店,內容平臺,MCN機構,制片公司,KOL,藝術家……,這個名單會很長,我在甲方時,跟我對接的“乙方”什么都有。
然后是商業問題,營銷為商業服務是本質,現在有很多目的不明確的營銷,在爭論中出現商業與品牌的某種對立。有些人打著為客戶商業著想的幌子,大張旗鼓的拍爛廣告。也有些人打著幫客戶做品牌的情懷,明目張膽的搞個人藝術。我覺得都有問題,一切為商業服務,一切以目的為核心。
我忘了哪里有個統計數據,營銷職位的高管,100家企業董事會所占的比例只有1%左右。營銷離商業越來越遠了,在工業時代營銷是批量化的銷售,是推動商業增長的主要動力。而現在似乎不那么奏效了,營銷能否驅動品牌增長成為一個疑問,那么營銷如何驅動商業增長,其實是營銷人面臨的核心問題。如何讓營銷回歸商業核心,重新偉大?
未來的營銷操作系統

首先我們要看到一個趨勢就是,世界正在變的越來越復雜,但不是混亂。今天我們面對的世界是,被互聯網大數據馴化的,欲望與孤獨被切割成碎片的人們。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去集體主義與個人英雄主義的社會中,如何讓品牌保持可持續增長?
在增長源動力論壇上,阿里巴巴系統的講了全域營銷。全域營銷由阿里CMO張無忌提出,作為阿里商業操作系統中的營銷組件,將致力于成為下一代營銷操作系統。張無忌剛擔任CMO兩個月我便離職,所以之前只是聽說全域營銷,但一直似懂非懂,沒有徹底理解。

什么是全域營銷,就是依靠阿里巴巴強大的數據庫與商業操作系統,進行全面的數據洞察,全場景觸點,全渠道覆蓋,全鏈路流量。從洞察出發發現品牌增長機會,找到品牌增長路徑,包括孵化新產品,線上首發,線上售賣,粉絲運營,最終生長成為品牌。也就是說,從做什么到怎么做,最終做出來之后怎么可持續的生長,一個從零到無限的營銷系統,在阿里都能實現。
品牌增長問題,可以簡單拆分為兩件事,一是發現增長機會,二是找到增長路徑,然后就是付諸行動。
增長機會

以前我們做洞察,基本是拍腦門的自我感受,或者小范圍調研問卷。但現在是去中心化和去大眾化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人的自我感受具備普適性,大家都生活在認知繭房內。
在這種現狀下,唯有大數據具備真實洞察的能力,首先是大,然后是真實。而阿里巴巴的數據庫,可能是全球最具價值的數據庫。
阿里巴巴有超過6億人的大數據,全域營銷里叫“同源全景”數據,就是一個ID下的所有數據,包括人口屬性,消費習慣,生活方式偏好,社交關系這些數據。你是誰,你消費了什么,收藏了什么,有什么興趣愛好,關注什么KOL等等都被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分析。
阿里全域營銷可以在數據銀行中,針對品牌面臨的問題,以真實的大數據進行分析,發現where to grow,發現哪里有增長機會。是場景錯了,路徑不對還是渠道錯配?最終在大數據中得到答案。
增長路徑

前面通過數據洞察與診斷,發現問題與增長機會,接下來就是如何獲取增長的問題,也就是增長路徑。
阿里巴巴全域營銷,提供的是毋庸置疑的品效合一,因為洞察來源就是效果導向的。通過消費洞察進行產品孵化,然后圈層內試用迭代營造口碑,最終在阿里平臺進行首發上線。并且能夠提供產品上線后的全鏈路營銷,驅動品牌可持續增長。
全域營銷為品牌方提供的價值一是銷售額的增長,二是消費者資產。我更看重第二點,只有消費者迭代了,銷售額增長是自然發生的。
就如我之前文章有提到的,品牌、產品、用戶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以極致單品或專題進行消費者認知轉變,然后消費者會反向塑造整體產品的升級,最終帶動品牌的升級,這里面最重要的則是極致單品或專題。
天貓新品創新中心已經孵化了400個左右新品,就是通過數據洞察,以創新產品,幫助品牌進行消費者迭代,促進品牌的可持續增長。
總結一下就是,可以從數據洞察到新品研發,從新品首發到成為品牌的全過程。當然有些品牌或許不需要全部過程,有的需要數據洞察,有的需要品牌診斷,有的需要新品研發,或者既有產品的全媒體觸點,與營銷鏈路規劃。
作為前阿里人,我相信能夠幫助很多品牌發現增長機會,找到增長路徑,我也相信,阿里巴巴未來極有可能成為有卓越的營銷集團。但是對于身在阿里體系之外的各種品牌們,如何與阿里合作,或者如何改變自己以適應未來呢?
行動指南:融合協作

總結一下就是一個詞——融合。不管是阿里的操作系統,還是未來別的系統,面對復雜的互聯網一定是融合協作,相互產生化學反應。數據推動洞察,洞察發現機會,孵化產品,迭代品牌。而在營銷方面,線上,線下,廣告,公關等所有分類將被打破重新分類,或許不會有新的分類,只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組織構架融合

想要改變事情,首先改變做事情的人。組織構架是我在甲方職場中感觸最深的,一定要變,不變會死。某次我有一個很小的產品創意,外部創意團隊,加上內部的運營,產品,UED團隊一起,做個產品創意實驗。我作為項目發起人和連接內外團隊的人,差點沒把我做抑郁,本來是個95分的創意,歷盡各種艱難險阻,終于做出了55分的創意。
組織怎么變?借助阿里CMO張無忌分享的,應該建立橫向協作組織,這其實也是阿里一直以來實踐的方法。常規縱向管理線要有,但是要打通橫向協作,以項目為核心的橫向項目組,這需要自上而下的轉變與組織文化的灌輸。
比如我做的那件事,大家在縱向管理線上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有自己的KPI要完成,我去找他們,他們就當是幫忙了,還是在不影響正常KPI的情況下幫我,那么我要做三四個部門的十幾個人抽空幫我,他們之間還要互相幫忙,這怎么可能做出及格的事情來呢?
總結一下就是,以解決方案為核心,針對解決方案建立項目組,打通各個橫向部門的協作。說起來挺容易的,但改變一個組織形態,KPI考核機制,橫向管理,融合協作這些事情,得需要強大的組織管理能力,這非常難。
營銷方式融合

先改變了人和組織,接下來就是打通思維。我之前有聊過,要做一位奸詐的廣告人,意思是廣告人不能是單純的廣告人,還要是公關人,傳播人,互動創意人等等,需要打通橫向思維。
在之前,廣告公司,公關公司,social傳播公司,電商代運營公司,活動,制片等等,這些專業的公司都是涇渭分明的,廣告公司拍片,交給媒介公司與傳播公司擴散,公關公司發稿,必須之間很生硬的協作。
且先不說大數據或者全域營銷,從業者首先要做的是拓寬思維的寬度,廣告人需要有點公關思維與傳播思維,公關人與social人有點內容思維,保持好內容調性,僅僅做好這一點,就完全能夠在眾多代理商中脫穎而出。
營銷不能再分廣告公關了,而是以解決問題為核心,正確的使用廣告公關等工具。目前行業中真正能夠融合各種思維產出解決方案的機構很少,但是未來一定屬于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機構,而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不一定是乙方代理商。
經常有人對我說,我們不想聽大趨勢和大道理,就想得到確定的答案,能立刻有效的那種。我想說是,技巧,套路,熱點都不重要,任何技巧都只在局部適用,不必如獲至寶般套用,也根本沒有什么秘笈。
真正需要做的是,理解更多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更復雜的世界,尋找通向未來的方向。但從來沒有現成的答案,需要每個人獨自上路,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