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挖塘人
如今,短視頻已經成為了各行各業必爭的流量陣地,很多企業都想來湊個熱鬧,但很多企業根本沒找到抓手,不僅效果不好,而且還浪費了大量的資源。
今天我們以2B企業為例,聊一聊這些企業在做短視頻中常犯的幾個毛病。
一、太極端
案例:有家做低代碼的小企業,在股東的要求下去嘗試做短視頻,但還沒開始就卡住了,主管短視頻的是銷售總監,他們對短視頻內容有三點要求:
1、因為業務目標人群是公司的CTO或者CIO,所以短視頻內容要吸引這些人,讓這些人看懂。
2、短視頻內容不要太容易懂,要不然會吸引普通的程序員,而目標群體又不屑于看。
3、短視頻內容能夠擴大產品的曝光,以及品牌的影響力。
分析:從短視頻內容要求中我們可以分析得出,這樣的需求是非常極端的,很難同時滿足,一方面滿足第1、2條要求,就無法滿足第3條,反之亦然;另一方面,短視頻平臺是通過算法推薦的,但再牛逼的內容也不可能精準推薦給公司的CTO或者CIO這類人群,而且這類人群數量有限,就算能實現精準推薦也不可能獲得很大的曝光。
建議:首先是遵循專業的事專業的人干,銷售就好好搞銷售,不要瞎指揮運營,亂帶節奏。
其次是需求不要太極端,按照這種極端需要,投精準廣告都難。
最后是基于產品的使用場景,公司的實力,合作案例,權威背書等多個方面設計短視頻內容,這樣才有機會獲取更多曝光和訂單咨詢。
二、太自嗨
案例:一家做客戶管理系統的企業,在其他渠道號稱連續多年霸榜,近幾年想在短視頻賽道試試,主要目的就是獲客,他們短視頻輸出的內容主要是自家產品的功能演示,再摻雜一點客戶使用案例,最終的數據是有點慘,視頻的點贊,轉發,評論等互動數據全是公司自己人或者銷售轉發的,公域用戶是一點沒粘上。
分析:在用戶能看明白你的產品演示視頻之前,一定得有一定的認識,否則人家直接劃走,比如我們都知道微信,所以有人發布微信的某某功能的教程,這就會有人看,但在用戶不知道你這個產品之前,就瘋狂輸出自己產品的功能演示,那就成了自嗨。
建議:產品功能演示應該是教育已獲取的新用戶,它對還沒獲取的用戶基本上是無效的,所以需要把短視頻內容往前調一格。
同時,2B企業的內容不要抄或者模仿2C企業的內容,因為目標群體的數量和轉化路徑存在差異。
三、太局限
案例:有家做服務的公司,去年開始做短視頻,目的就是品牌曝光和獲客,輸出的短視頻內容主要是老板的在各種會議、論壇演講的視頻,有時還發一些老板的個人視頻,而且數量不多,數據也很一般,獲客基本上沒有。
分析:這種操作知道的人可能明白是為了品牌的曝光和產品的獲客,不知道還以為是做老板的個人IP呢。
但它的初衷是好的,通過老板宣傳產品,既曝光了老板,又曝光了產品,就是在內容方面太局限了,一方面是視頻數量少,運營人員產出不足;另一方面是局限在演講視頻。
建議:如果確定了用老板來帶動產品的曝光和獲客的策略,應該堅持優化短視頻內容,一方面是不斷提升產出率,探索不同的選題方向,這樣可以保障內容的延續性;另一方面提升運營人員的專業度,否則很難突破局限。
四、太雜亂
案例:有一家企業是做SaaS的,它很早就開始做短視頻,到現在為止發了700多個視頻,而且是全網平臺矩陣模式,所有的視頻也是全平臺分發,但不管是粉絲量還是視頻的互動量都很少。發的內容類型非常多,比如產品功能演示,產品功能上新,客戶案例,直播課程等等。
分析:這家公司在短視頻方面應該是比較佛系,一個賬號統發所有內容,從產品功能介紹到客戶案例,囊括了各個方面,打開賬號主頁是五花八門,用戶看了都不知道從哪開始看。
建議:如果公司做短視頻就是為了占個流量平臺的位置,按照這種操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如果公司是為了品牌曝光或者獲客,那就不要這么雜亂了,該整理的就得整理。因為短視頻平臺是通過算法推薦的,你這么雜亂無章的視頻讓算法機器人都不清楚到底推給誰。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挖塘人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