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鏈模型最早是由波特提出的。波特認為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在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輔助過程中所進行的許多相互分離的活動,這些活動中的每一種都對企業的相對成本地位有所貢獻,并奠定了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價值鏈模型將一個企業的行為分解為戰略性相關的許多活動。企業正是通過比其競爭對手更廉價或更出色地開展這些重要的戰略活動來贏得競爭優勢的。
價值活動分為兩大類: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
- 基本活動是涉及產品的物質創造及其銷售、轉移買方和售后服務的各種活動。
- 輔助活動是輔助基本活動,并通過提供采購投入、技術、人力資源以及各種公司范圍的職能支持基本活動。
設計任何產業內競爭的各種基本活動有五種類型:
- 內部后勤:與接收、存儲和分配相關聯的各種活動,如原材料搬運、倉儲、庫存控制、車輛調度和向供應商退貨。
- 生產作業:與將投入轉化為最終產品形式相關的各種活動,如機械加工、包裝、組裝、設備維護、檢測等。
- 外部后勤:與集中、存儲和將產品發送給買方有關的各種活動,如產成品庫存管理、原材料搬運、送貨車輛調度等。
- 市場和營銷:與提供買方購買產品的方式和引導它們進行購買相關的各種活動,如廣告、促銷、銷售隊伍、渠道建設等。
- 服務:與提供服務以增加或保持產品價值有關的各種活動,如安裝、維修、培訓、零部件供應等。
在任何產業內所涉及的各種輔助價值活動可以被分為四種基本類型:
- 采購:指購買用于企業價值鏈各種投入的活動,采購既包括企業生產原料的采購,也包括輔助活動相關的購買行為,如研發設備的購買等。
- 技術開發:每項價值活動都包含著技術充分,無論是技術訣竅、程序,還是在工藝設備中所體現出來的技術。
- 人力資源管理:包括各種涉及所有類型人員的招聘、雇傭、培訓、開發和報酬等各種活動。人力資源管理不僅對基本和輔助活動起到輔助作用,而且支撐著整個價值鏈。
- 基礎設施:企業基礎設施支撐了企業的價值鏈條。
價值鏈的框架是將鏈條從基礎材料到最終用戶分解為獨立工序,以理解成本行為和差異來源。通過分析每道工序系統的成本、收入和價值,業務部門可以獲得成本差異、累計優勢。下圖為復印機生產企業的價值鏈。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