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多年來,我一直關注那些無論市場變化、行情起伏、時間推移、地域差異都能夠推進自己前進的企業,我把這些企業稱之為「價值型企業」,即能夠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并超越環境創造價值的企業。我不斷地尋找它們之間的共同特質。究竟具備怎樣的共同特質,才可以稱之為「價值型企業」?我將之總結為八個方面的共性。
01
顧客價值取向的戰略邏輯
20世紀80年代早期,郭思達接手可口可樂時,在美國軟飲料市場的占有率大約為35%,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市場已經足夠成熟。
但郭思達有一個簡單而震撼的見解:在「人們的肚子里」我們的份額是多少?即「在世界上每個人都要消費的液體飲料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大家恍然大悟,在這個市場,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簡直少到可以忽略不計。
對于一個企業而言,成為市場領導者并不意味著什么,最關鍵的是需要有一個明確而清晰的戰略,而這個戰略所能回答的問題就是企業持續成長的根源。所以市場領導者沒有根本意義,根本意義是企業的持續成長性。
企業的持續成長是衡量一個企業能力的根本標準,保持企業成長的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顧客價值成長。
因此價值型企業會以顧客價值為導向,它的戰略邏輯是長期的,并深植于顧客價值之中,對于這樣的企業來說不是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區別,而是顧客價值取向的判斷。
我們看到微軟,推動微軟的是給世人一個「看世界的窗口」,我們也看到華為,成就華為的是「科技造福人類」。他們最重要的是選擇的顧客價值取向的戰略邏輯。
只要是顧客價值取向的戰略邏輯,就可以支撐專業化或者多元化的成功;因為不是專業化或者多元化取得成功,而是顧客價值取得成功。
02
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核心標準
在德魯克看來,企業家的本質就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系統創新。而創新就是改變資源的產出,就是通過改變產品或者服務,為顧客提供價值,帶來更高的滿意度。
所以,僅僅創辦了企業還不夠。德魯克舉例子說,一個人開了一家餐館,但他不能算是企業家,因為他既沒有創造出一種新的滿足,也沒有創造出新的消費訴求。但麥當勞的創始人雷·克羅克卻是企業家,因為他讓漢堡包這一普遍的產品通過連鎖的方式進行標準化的生產,大大提高了資源的產出,增加了新的消費需求,影響了人們的生活。
創新不僅僅是今天市場環境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創新是企業能夠成為價值型企業的能力所在。成功的企業都是創造性地開辟了新的領域。
創新表現在五個領域:創新的產品、創新的市場、創新的替代材料、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創新的企業組合。創新會依賴于技術、資金、人才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才、技術和資金需要轉化為創新的成果,得到這五個方面的成果才是創新性的體現。
正如熊彼特所言,「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準」。
03
深刻理解環境并培養與之匹配的能力
“在非洲,每天早晨羚羊醒來,羚羊明白它必須跑得比獅子快,不然它會被獅子吃掉;每天早晨獅子醒來,獅子也明白它必須賽過跑得最慢的羚羊,不然它會活活餓死。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旭日東升,你就得開始奔跑!”
這段話就掛在沃爾瑪前任 CEO 大衛·格拉斯(David Glass)辦公桌對面的墻上。沃爾瑪能一直保持世界 500 強的領先者,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它能夠一直保持和環境的匹配。
企業與環境是互為主體的,企業如果不能順應環境變化、不能與環境互動,企業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
04
企業核心團隊必須擁有「領導力」
我花了 10 年時間關注中國成功的企業領導者們的特質,并將其稱為「英雄領袖」。成為「英雄領袖」有兩個必要前提:「發展自己,發展他人」和「企業長期發展的使命感」。
天賦并不是衡量「英雄領袖」的客觀依據,「英雄領袖」也并不是那些總能給人沖擊感和責任感的煽情人物;「英雄領袖」不刻意表現自己的為人本質,他們善于通過自己的組織傳遞潛移默化的氣質,并給企業成長帶來深遠影響。
真正的領導者注重對組織和管理的理解,更注重組織和管理對人才能力發揮的作用。通過不斷學習和持續改進提高組織能力,為將來培養技能和人才,創造一個不斷學習的組織,正是他們的出發點。
一方面,建立人與人之間可相互學習的途徑,鼓勵相互指導、相互幫助和學習;另一方面,投入時間及精力為組織未來的經營培養技能。
他們不會局限于達到目前的目標,而是將視野放大到未來目標所需要的能力上,并創造條件幫助員工去獲得這些決定未來的能力。他們不斷努力提高組織內成員的能力,善于學習他人(或競爭對手)的經驗,尋求對完善自我有利的外部挑戰;同時推進創新精神以求發展,激發個人的好奇心和不斷學習的欲望。
對于一個能夠持續增長的企業而言,「領導力」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05
企業的戰略出發點:共享價值鏈
「我要在競爭中取勝」「我必須追求我的目標市場」「同行是我的競爭對手」。這些看似正確的觀點卻掩蓋著非常大的錯誤,反映在市場上就是我們沒能看到可以持續存活的企業,沒能看到忠誠的顧客群體,沒能看到顧客價值的創新,更加看不到企業真正的競爭力。
企業需要的是真正可以滿足市場要求的能力。因此,我們需要好好理解「什么才是當今企業的戰略出發點」。
當今企業的戰略出發點是共享價值鏈。如果我們不明白價值鏈是今天競爭的基礎,戰略不能夠以價值鏈為出發點,那么市場將會淘汰我們。
我們需要從思維方式上做根本的轉變,我在很多場合下堅持:其他同行不是我們的對手,某種意義上是我們的合作伙伴,都正在逐漸擴展產品的使用范圍;致力于服務對顧客價值的貢獻,致力于是否能夠帶動業績成長的營銷服務;服務營銷的目的是創造價值分享的可能;要有能力完成始終如一的交付水平;從產品設計、生產到銷售、分銷和定價這一完整的業務流程中,企業必須關注在產品交付過程中的價值實現。
對于企業而言,只有把分享價值作為自己戰略的出發點,不斷地超越自己,才能夠真正地服務目標顧客,也才真正具有競爭力,才能夠回到經營的根本目的上,即為顧客創造價值。
06
用全球化標準
來判斷企業所需面對的問題
全球化已經成為企業面臨的基本環境。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全球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中國市場已不再是專屬于中國企業的本土市場,它已經是世界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所以,中國企業因為高速的市場發展所帶來的一切成功,我們都要學會適時放下,我們更需要沉靜下來思考:在戰略上我們做了什么,沒有做什么?
我們應當用全球化標準來判斷企業所需面對的問題,看看沃爾瑪的全球供應鏈效應,微軟實現顧客價值的能力,寶潔對于所有消費者和市場細分的深刻理解,也許中國企業通過這些更容易明白什么是全球化能力。
我常引用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的一段話:「不是那些最龐大的物種能存活,也不是最聰明的,而是那些最能適應變化的。」全球化能力就是我們必須適應變化環境的變化能力。
07
離開競爭的第一個方向
專注于產品生命力
自20世紀70年代起,英特爾公司的核心能力一直是生產最有效存儲器的技術和能力。但是,到了1984年,日本人用質量更好同時更便宜的產品替代了英特爾所生產的產品。
一天下午,當格魯夫和摩爾討論公司進退維谷的困境時,格魯夫問:「如果我們被趕出了公司,而董事會又派一個新的首席執行官來,你認為他會做什么呢?」摩爾毫不猶豫地說:「他會把我們帶出存儲器業。」格魯夫說:「你和我為什么不走到門外之后再回來呢?為什么我們不自己干呢?」就這樣,格魯夫和摩爾讓英特爾公司擁有了微處理器這個產品,而英特爾公司也因此獲得了新生。
產品對于企業而言,既是企業進入市場的前提條件,又是企業存活于市場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產品,企業就沒有了與顧客交流的平臺,沒有產品,企業也就沒有了在市場中存在的理由。
我們判斷企業是否具有生存理由時,排在第一位的理由就是:企業能夠提供產品(服務),因此能夠帶領企業沖出競爭的第一個選擇方向,就是專注于產品生命力。
08
有效的治理結構
保證企業理性決策
只有偉大的董事會才能造就偉大的企業。現在,大企業的資本結構正重新被一些資本集團所控制,這些資本集團被稱為「共同基金」。董事會的組成原則發生了根本改變,一部分董事由擁有的股份決定,另外一部分董事由其他企業的企業經營者和大學教授擔任。
所以,整個董事會實際上是個專家集團,在這里起決定意義的不是資本和股份,而是知識、信息和經驗,這些無形資產的擁有者成了企業的決策人。看看一些成功的董事會構成,各企業內聘董事和外聘董事的比例是:美國運通 2∶14,英特爾 4∶7;可見外聘董事在董事會中占絕對優勢。正是這樣的結構,保證了企業的決策理性。
以上是我認為價值型企業所應具有的八個共同特質,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共同特質才是可以冠以「冠軍」之稱的價值型企業。(本文完)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