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現在的電商平臺都已經過時了,包括京東和天貓都很傳統,未來一定會是利益共享式的電商平臺,如果平臺能只贏取微利,將利潤獎勵給客戶下單返現以及推薦新客戶這些行為,那同樣價位下客戶就不會選擇其他平臺而選擇他的平臺,等人數足夠多的時候就收取年費,因為流量巨大,商家也會越來越多。
聽起來好像不錯,他覺得自己打開了一個寶藏之門,怎么攔也攔不住,先是租了個寫字樓,組建了商務團隊,然后又投入了幾十萬做APP,看到他躊躇滿志的樣子誰也無法給建議,因為阻攔他就像堵其財路一樣。一年后,APP沒有下載量,團隊也紛紛辭職,他累計投入了數百萬都成了水漂。失敗了,是因為不努力?還是因為不堅持?都不是,而是他的基本邏輯出了問題。
這個朋友想通過讓利給客戶的思路也許沒錯,商界也有這方面非常成功的案例,正如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開市客(Costco),它的經營規定是任何商品定價后的毛利潤率最高不得超過14%,毛利超過14%需要董事長簽字。Costco接近個位數的毛利潤率,除去費用,交完稅款等之后,純利潤就幾乎為0了。現在,Costco在全世界經營超過?581家賣場,分布遍及八個國家,全年營業額超過779億美元,為超過?6200 萬的會員提供最好的服務。
可是,你與Costco的資源差別有多大?它是如何從零開始起步的呢?即使你的APP里面商品價格很有吸引力,又如何讓更多的人知道且信任這個平臺呢?讓一百萬、一千萬的人看到這個APP的成本會有多少呢?恐怕一個小小的商務團隊、砸進去一兩百萬做軟件和運營是遠遠不夠的吧?這一步無法成功實現,更不要說讓客戶推薦新客戶和繳費成為會員了。
下面從三個方面來掌握關鍵假設是否有效的判斷原則。
第一,以事實為基礎
特別要注意的是,以事實為基礎并非僅僅是看當下的情況如何,還要包含趨勢性,也就是說現在看來也許是對的事或者運作邏輯,但卻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在趨勢上很快就會被淘汰,而你如果沒有看到這一點,僅僅把靜態的信息當作依據,你以為的機會就會在將來成為危機。
相信很多70、80后會記得,二十年前在中國的大街小巷有一種生意特別火,就是錄像帶租賃業務,那時候沒有互聯網,很多家庭都購買了錄像機,可以租賃錄像卡帶看影片,經常看到人們抱著一堆錄像帶去還,又帶著一堆新租的回家。
有人就看到了商機,認為錄像帶的需求量一定會非常大,耗巨資從日本引進生產線在大連建廠(后來才知道這是已經被日本淘汰的產線),結果第一批錄像帶還沒有投產,光碟就出來了,工廠很快就倒閉。
現在看起來有些啼笑皆非的案例,在當時的情境下也許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對的,或者認為生不逢時,看起來敗給了時代發展,實際上輸在太篤定自己的想法而忽略了事實的發展趨勢,如果對行業技術有所研究,投產光碟恐怕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第二,別人成功的因素,未必適合你
- 他是做餐飲掙錢的,我做餐飲也可以;
- 這個公司多元化失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專注當下的行業;
- 他們做直播帶貨銷量暴增,我們如果做直播也可以;
- 他在公司熬出頭了,我繼續干下去遲早也會一樣的;… …
越是看起來沒錯的邏輯,越需要去深度思考:背后的其他因素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哪些是你不具備的?每實現一步需要付出多大代價?
一個做貿易發家的老板,雖然業務已經過數億,但總是覺得心里發虛,在他眼里自己成功的貿易業務都是不踏實的,經常跟股東們說未來一定要做實業。他身邊有很多企業家朋友都是從代理經營開始,然后通過實業來退出自己的產品,形成品牌后做大做強的。他認為自己也同樣可以,現在公司的客戶網絡加上自己的產品,那無論是利潤,還是對客戶的影響性來說都會得到極大的加強。
終于,“機會”來了,認識的一個變頻器制造廠業績不好,有位大股東要退出,他以極低的價格獲得了工廠的控股權,測算后認為現有的客戶群但凡有20%采用自己生產的設備就能讓業務翻數倍了。接下來信心滿滿地替換掉了原來代理很多年的產品,整個公司的銷售網絡都發動起來推廣自家的產品,為了打消客戶的疑慮,前期在價格上做了很大的犧牲。第一年虧損1600萬,第二年虧損超過了3000萬,連帶貿易公司也陷入了危機。
其實,他只看到了表面的邏輯:有了長期穩定的客戶,自產產品就能減少中間環節,獲得更多盈利。把這個作為公司成功的關鍵假設,就是陷入了“借用”邏輯的危機,他沒看到的東西太多了,例如客戶雖然信任公司多年,但更加信任以前代理的品牌,更換之后即使關系很好,但客戶是否敢冒險大規模采用?由于價格低、利潤低,業務人員對推動自有產品沒有動力,看似在推,實則無進展。
所以,他關于“在良好的客戶關系基礎上推出自有產品”的關鍵假設并沒錯,只是因為太想做到這一點而忽略了很多前置條件,沒有去處理好的情況下就大規模開展起來,導致損失巨大。
第三,關鍵假設一定要結合系統思考
20世紀80年代,隨著信息技術和數碼化浪潮的出現,數碼技術幾乎完全取代膠卷,富士膠片原有核心業務急速下降,公司明確意識到新時代來臨了。當時董事會最多的聲音就是立刻借勢轉型主攻數碼相機市場,但董事長兼CEO古森重隆認為數碼相機勢必進入價格廝殺的市場狀態,富士膠片全力進入數碼相機市場獲得的利潤不足以彌補膠片業務下滑的利潤損失,因此這并不是一個最佳選擇。
最終富士膠片經過全面和深入的調查之后,認為走出危機的關鍵是要確認公司所擁有的技術,以及在什么領域能夠進一步應用這些技術。富士膠片選擇了醫藥品(化妝品)、醫療設備系統、光電、數碼影像、印刷以及高性能材料等6大領域,這都是成長潛力巨大的領域,同時這些新的事業領域能很好地融合現有技術和新技術,以及現有市場和新興市場。進入21世紀后,富士膠片在這6大領域都取得了出色的表現。
可以看到,富士膠片對走出危機的關鍵假設是在系統思考后的成果,不僅面對當下的危機,還必須系統化地思考未來的發展,從而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