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人今年到底有多難呢?
- 過去下半年到今年3月,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12家互聯網巨頭離職人數為21.68萬人;
- 特斯拉宣布將裁員約 10%,暫停全球招聘;
- 61%的軟件、互聯網類公司,市值遠低于2020年疫情前的價格;
- Sea 第二季度虧損5.7億美元,高管團隊主動停薪;
優衣庫之所以能“逆襲”,核心的經營思路不是節衣縮食,不是在萎縮的市場里內卷,而是創造新市場!
日本通貨緊縮那幾年,為了刺激消費,服裝品牌都開始走“尾貨甩賣”路線,但效果一直平平。
后來,優衣庫出了一款內衣,雖然跟競品價格差不多,但他們既不強調便宜,也不說自己結實耐穿,而是打出“發熱”這個賣點。優衣庫憑借這款內衣,在經濟低迷時期,開創了一個新市場。
優衣庫之所以能創造新市場,是因為他們明白,在經濟不景氣時,消費品是“降了價也不一定賣得出去”的東西。
消費者不購物不是因為東西貴,而是他們喪失了購物的理由、消費的信心。這個時候,企業真正要做的是:提供新的購買理由,刺激用戶的購物欲望。
優衣庫創造新市場的方法,也不是大家以為的技術創新、或者市場細分,而是改變產品所承載的信息,塑造全新的購買理由。
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有個獨到的認知,叫“商品即信息”。意思是商品是一個承載信息的容器,品牌不是在銷售產品,而是在傳遞一種全新的信息價值。
我們舉個例子,解釋一下什么叫“商品即信息”。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石英表靠低價卷走了瑞士機械表23%的市場。但 Swatch 沒有跟他們打價格戰,而是給了手表一個新定義:手表不是奢侈品,也不是計時工具,而是一件“戴在手腕上的時裝”。
Swatch 把手表當“時裝”來賣,去掉了那些需要手工打磨的零件,把表身也換成塑料的,每款表都會做出很多個顏色,賣5個月就下架。代表奢侈品的老式手表品牌,強調的是工藝和匠心,而 Swatch關注的重點是款式。

比如,在你生活拮據時,你可以不買蠔油,但是不能不買醬油;女生可以不買露臍裝,總不能不買胸罩。
優衣庫做“生活必需品”的思路,是把產品聚焦在外套、長褲,衛衣、毛衣這類人人都需要、大人小孩都能穿的大單品上,對破洞褲、露背開衫這類小眾快時尚單品,敬而遠之。
在經濟不景氣時,不管是什么樣的企業,都要把產品焦點放在更貼近生活必需品的品線上。
- 如果你做寵物食品,核心要聚焦在主糧上,畢竟不管多窮,家里的主子都得干飯;
- 做彩妝品類,你要聚焦粉底液這種但凡化妝都要搞一瓶的品線,而高光、眉毛雨衣這類非必需品的品線,暫時可以先不做;
- 如果做家居品類,就要把重點放在床、沙發這樣的核心大單品上,而不是抱枕、地毯等邊緣品線上;
- 電子產品品類,貼近生活必需品的品線是電腦、手機,像充電寶、智能音箱這樣的邊緣產品線,要適當斷舍離。
柳井正覺得,服飾行業過度的差異化,反而造成了“同一化”。優衣庫做基礎款,反倒顯得與別人不一樣。
比如瑜伽服里的大眾款是瑜伽褲,瑜伽褲里黑灰是主打色;泡泡瑪特的大眾款是 Molly 盲盒系列,而不是收藏款系列。
只有把資源傾斜在大眾基礎款上,你才能在經濟衰退的時候,保住最大、最穩定的一塊市場。
比如,2001年日本通貨緊縮時期,日本的飯團都賣100日元左右,但 7-Eleven 推出一款200日元的飯團,并且告訴大家“要吃點好的”。這款更貴的飯團,后來成了店里的熱銷款。
這款飯團能火,就是因為它符合“平價奢侈品”的定義。
平價奢侈品,指的是這個品類本身就不會太貴,最貴的產品也在大家接受范圍內的產品。買完它之后,你的錢包不會受到影響,但精神會得到補償。
比如奶茶,比較貴的喜茶也就三四十塊錢。口紅也一樣,二三百塊錢已經算貴的了。像抖音、B站、小紅書上免費的娛樂內容,也是同理。
總結一下,經濟下行期,有三種產品是依然好賣的:生活必需品、大眾基礎款和平價奢侈品。
我之前說過,在經濟下行時,便宜沒有用,因為人們不買東西不是因為貴,而是喪失了購物信心。所以,在經濟下行時,企業不能只是便宜,而是要“有原因地便宜”。
“有原因地便宜”就是在便宜的基礎上,增加產品的購買理由。有了新的購買理由,產品就有了溢價能力。即便賣的貴一點,也會讓用戶認為這是便宜的。
優衣庫通過持續升級一款產品,最終還實現了“少品種、多庫存”。
他們每一個季度投放的新商品數不會過500種。紐約第五大道店有5000㎡,面積是老店的兩倍多,但新產品數量依舊不會超過500,這個數量還不到競爭對手的十分之一。
這么“克制”的好處,是可以優化產品的成本結構。“少品種”能降低產品研發、管理、運營的壓力,“多庫存”可以壓低產品供應價格,最終做到同樣產品、同樣價格,他賺錢別人賠錢。
優衣庫也曾經踩坑過,2010年他們陷入增長停滯,就是因為增加了產品的數量,還做了很多快時尚單品,導致營銷、銷售和生產端的成本失速。直到把商品數量恢復到約500種,他們才重新開始賺錢。
優衣庫通過不斷升級產品、運用少品種多庫存的方式,最終構建了一個高利潤的商業模式。這是經濟下行時期,所有企業必須構建的能力。
去年,有家叫海倫司的小酒館上市了。疫情之下,國內酒吧都在“死撐”,但海倫司的營業收入、利潤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都在160%以上。
他們店里主打產品是自釀酒,自釀酒毛利率很高,占總收入的3/4。而且,他們剔除了普通酒吧里的駐場、DJ、調酒師,只有簡單的音樂管理系統,人工上省了一大筆錢。
可以說,海倫司的成功,在于它把輕奢消費變成了大眾消費。
高利潤不來自于高價格,而是來自于成本結構的優化,而成本結構的優化,取決于你怎么構建自己的生意模式。
1973年經濟衰退期間,很多汽車品牌都不怎么打廣告了,豐田卻增加廣告支出,成為美國第一大進口車品牌。
我認為,經濟下行期,你不是要砍掉營銷預算,而是改變營銷思路。
很多企業,經濟下行時的廣告,不是打折促銷,就是猛打功能賣點,這些都是不對的。
對于折扣而言,大家都打折,你的折扣不會有更好的動銷力,除非你賠本賣。打賣點也沒用,因為消費者是在考慮要不要花錢,而不是花了錢能得到什么。
比如一個沙發廣告,說沙發坐上去特別舒服,這對顧客而言是無效的。因為經濟下行時,顧客的顧慮是買了沙發,對他的日常生活有沒有沖擊,而不是沙發買的值不值。
換句話說:在經濟下行時期,顧客已經喪失了購物的“勇氣”。廣告營銷的關鍵不是強調你有多好,而是消弭消費的不安全感,刺激他們的購物欲。
1994年,優衣庫做過這樣一條廣告:一位關西大媽走進優衣庫,用一口濃重的大阪腔說:“我不喜歡這件衣服,能給我換一下嗎?”她一邊說,還一邊脫衣服,廣告宣傳的就是優衣庫“隨時退換貨”服務。
這支廣告給顧客提供了濃烈的“安全感”,不好隨時換貨,讓消費者買起來毫無壓力。
在消費者需求疲軟時,企業的營銷重心不是打折促銷,而是洞察消費者的購物心理,想盡辦法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欲望。
關于如何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欲,我總結了三個方法,在番外里跟你分享。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