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為中國區副總裁、華為云中國區總裁張修征
中小企業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就業、拉動GDP增長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專精特新企業作為中小企業專業化和精細化的代表,是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組成部分,也是商業模式創新的關鍵力量。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可以看出,國家在推動中小企業都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的態度與決心。
截至2021年11月,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4762家,帶動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其中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表現出很明顯的“領騎”效應。“專精特新”的特點是立足于垂直行業,他們絕大多數在核心零部件、關鍵技術領域都有專項突破,在涉及國計民生的產業、行業里,起到促進國家經濟“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關鍵支撐作用。而長期以來,“技術空心化”為產業鏈安全帶來隱患,通過提升“數字化韌性”,落實國家的科技創新戰略,不僅是專精特新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鍵舉措,同時也是提高我國產業鏈“強度”,數字經濟“韌性”的關鍵點。
IDC在《打造企業數字化韌性的戰略與舉措》研究報告當中提出:數字化韌性是組織利用數字化能力迅速適應業務中斷,恢復業務運營,從變化中育新機的關鍵要素。對專精特新企業而言,“數字化韌性”是面對內外部環境挑戰,利用數字化技術創新,構建自身業務能力護城河,在復雜多變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的能力抓手。鍛造“數字化韌性”能夠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做到提升業務敏捷、降本增效,并深化數字化戰略。
但知易行難,專精特新企業通常沒有龐大而又專業的IT團隊,需要攜手ICT伙伴,支撐其完成鍛造數字化韌性的目標。華為云持續為專精特新企業提供技術與商業賦能,助力專精特新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突破瓶頸,鍛造“數字化韌性”。
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數字化需求洞察有三點:
第一是創新驅動。專精特新企業通常是“小而美”,“小而專”,業務快速敏捷,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業務規模迅速擴展,這就需要在穩健的前提下利用高彈性、高敏捷性和創新的云基礎設施作為支撐。
第二是效率驅動。專精特新企業由于其行業垂直性,對數字化投入的成本更為敏感,因此對成本控制更嚴謹,業務創新模式更依賴數字化工具,全云化的部署,在合理成本結構下,對提高業務效率,加快創新速度都非常重要。
第三是服務驅動。專精特新企業本質上就是大型企業的“種子”,所以面向未來的成長,現階段對數字化的投入,勢必要考慮到未來的可擴展性,為成為大型企業留好延展的空間。并且,專精特新企業對服務的要求更高,由于快速的業務拓展,場景復雜多變,業務形態多元化發展,因此對數字化服務商的技術底蘊、行業經驗和場景化實踐都有很高的要求。
針對穩健創新,華為自身數字化轉型實踐,更懂企業;全球領先的安全能力,提供冰山安全方案,給中小企業安全可靠的服務;持續技術壓強投入,全棧AI加速創新、先進的云原生2.0架構等領先的技術創新力,加速專精特新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在2021年4月Gartner的報告中,華為云全球IaaS市場排名已上升至中國第二、全球前五,能為專精特新企業云上創新提供穩健支撐。
針對效率,華為云自身擁有30年ICT經驗、制造經驗,以及行業領先的云、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技術,這些成熟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優質業界資源、上百種解決方案,都能夠保證專精特新企業高效鍛造數字韌性。
針對服務,華為云已聚焦于專精特新企業面臨的成本、資源、競爭、轉型、疫情沖擊等多重痛點,提供針對性的服務,通過70+全球服務中心,2000+運維專家,4000家工程師、1000+全球服務伙伴、1000+認證工程師幫助專精特新企業快速成長。
如在石墨接地和無損檢測等領域,一直處于行業前列的河南四達電力,是一家典型的專精特新企業。隨著其業務量的不斷增大,系統升級的壓力隨著而來,正是依托于華為云的底座,四達電力完成了系統升級,并為未來的業務發展奠定基礎。除了四達電力之外,山東金塔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和立信(重慶)數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專精特新企業,也同樣選擇了華為云幫助其鍛造數字化韌性。
專精特新企業的數字化創新是一面旗幟,通過穩健、效率和服務三個驅動,鍛造了“數字化韌性”的專精特新企業,會引領所有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方向。并使中小企業群體有機會成長為中國數字經濟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