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的五種競爭力分析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很多行業的戰略制定。波特認為在任何行業中,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無論是提供產品還是提供服務,競爭的規則都包括在五種競爭力量內。
這五種競爭力就是:
- 企業間的競爭
- 潛在新競爭者的進入
- 潛在替代品的開發
-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購買者的議價能力
這五種競爭力量決定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水平。
1. 競爭對手
企業間的競爭是五種力量中最主要的一種。只有那些比競爭對手的戰略更具優勢的戰略才可能獲得成功。為此,公司必須在市場、價格、質量、產量、功能、服務、研發等方面建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
影響行業內企業競爭的因素有:產業增加、固定(存儲)成本/附加價值周期性生產過剩、產品差異、商標專有、轉換成本、集中與平衡、信息復雜性、競爭者的多樣性、公司的風險、退出壁壘等。
2. 新進入者
企業必須對新的市場進入者保持足夠的警惕,他們的存在將使企業做出相應的反應,而這樣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公司投入相應的資源。
影響潛在新競爭者進入的因素有:經濟規模、專賣產品的差別、商標專有、資本需求、分銷渠道、絕對成本優勢、政府政策、行業內企業的預期反擊等。
3. 購買者
當用戶分布集中、規模較大或大批量購貨時,他們的議價能力將成為影響產業競爭強度的一個主要因素。
決定購買者力量的因素有:買方的集中程度相對于企業的集中程度、買方的數量、買方轉換成本相對企業轉換成本、買方信息、后向整合能力、替代品、克服危機的能力、價格/購買總量、產品差異、品牌專有、質量/性能影響、買方利潤、決策者的激勵。
4. 替代產品
在很多產業,企業會與其他產業生產替代品的公司開展直接或間接的斗爭。替代品的存在為產品的價格設置了上限,當產品價格超過這一上限時,用戶將轉向其他替代產品。
決定替代威脅的因素有:替代品的相對價格表現、轉換成本、客戶對替代品的使用傾向。
5. 供應商
供應商的議價力量會影響產業的競爭程度,尤其是當供應商壟斷程度比較高、原材料替代品比較少,或者改用其他原材料的轉換成本比較高時更是如此。
決定供應商力量的因素有:投入的差異、產業中供方和企業的轉換成本、替代品投入的現狀、供方的集中程度、批量大小對供方的重要性、與產業總購買量的相關成本、投入對成本和特色的影響、產業中企業前向整合相對于后向整合的威脅等。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