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營銷從業者,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讓人蠻扎心的提問——“市場營銷真的不好嗎?”心中頓時涌起了頗多感觸!
難道,這就是今天大多數人(尤其年輕人)對市場營銷的典型疑惑嗎?這讓我很想來和大家認真討論下,營銷真的不好嗎?或者說,它哪里出了問題?
是啊!在這個行業中摸爬滾打多年,就我的真實感受而言,市場營銷確實有很多“不好”,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營銷的“污名化”?
回想自己剛入行時(大約20年前),“市場營銷”還是一個讓人感覺比較陌生的概念,彼時大家對它的認知似乎就是——“幫人賣東西,幫企業推銷商品”。
接下來的故事各位都知道了,隨著各行各業飛速發展,“營銷”漸為人知,以至于后來,有人頂著“營銷”的“帽子”,來做一些有損消費者權益的事(像是騷擾用戶、虛假宣傳、低俗炒作、制造文化污染等等),導致今時今日,“營銷”正面臨著嚴峻的污名化風險。
生活中,我們不時會被惹人厭煩的鈴聲打擾,然后看到來電赫然標注著“營銷推廣”字樣。諸如此類,今天一提到“營銷”,大家腦海中或許早已埋下了許多負面聯想,“營銷”被與很多不好的行為方式劃上了等號。
而這種污名化傾向,正嚴重侵害著從業者們的職業境遇,讓這個充滿魅力的行業,越來越難吸引到聰明的頭腦加入進來,令人深感惋惜!
可以說,這就是市場營銷當前所面臨著的最不好的方面之一。
(二)市場營銷的“低門檻”
市場營銷的第二個“不好”,是進入這個領域“門檻比較低”,因此容易讓人覺得“缺乏技術含量”,但隨著自己知識與職業經歷的豐富,人們又將很快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認知誤區!
喬布斯說過,在軟件領域,頂尖高手和平庸者的差距可能會達數十倍!我想這個邏輯在營銷領域也同樣成立。
在這個格外依賴“老天爺賞飯吃”的行業,誠然,如果你在洞察人心、解讀數據、與人溝通、創意表達等方面擁有天賦,必將大大提升自己謀職(乃至于“混得不錯”)的成功率,但要想做到“卓越”,和其它很多領域一樣,也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
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對那些正在糾結要不要選擇營銷專業,進入這個領域的年輕人,以及那些正考慮要不要轉到營銷崗位上的人士來說,雖然我無法判斷你是否適合,但仍想提醒大家:
千萬不要被市場營銷的“低門檻”表象所誤導,認為這不是一個值得以長期主義心態來持續探索的領域。恰恰相反,就算資深營銷人,在工作中也經常會有一種“原來只是初窺門徑”的頓悟感,常常會因為接觸到全新的可能性而興奮莫名。
一言以蔽之,這是一個有足夠“技術縱深”可供從業者們提升、發展的領域。
(三)市場營銷的“雜背景”
營銷“低門檻”的特征,為更多擇業者提供了工作機會,但同時,也難免給人留下“從業者良莠不齊”的印象。
而這一點,再加上市場營銷的第三點“不好”——它背后雜亂糾纏的知識譜系,就更容易讓人們對這門學科心生疑惑了:“市場營銷究竟是學什么的呢?”
圖:營銷背后的知識譜系,摘自宇見新書《洞察力2.0》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過去,我曾將市場營銷背后的知識譜系,大致梳理為五個分支學派:
- 以克勞德·霍普金斯、大衛·奧格威為代表的廣告學派,將“創作有推銷實效的廣告”作為核心關切,代表作有《科學的廣告》、《一個廣告人的自白》等;
- 以彼得·德魯克、菲利普·科特勒為代表的管理學派,關注如何為企業建立科學的營銷管理流程,代表作如《營銷管理》等;
- 以艾·里斯、羅伯特·西奧迪尼為代表的心理學派,關注如何基于消費者的心理機制、心智規律來組織營銷活動,代表作如《定位》、《影響力》等;
- 以道格勞斯·霍爾特、瑪格麗特·馬克為代表的文化學派,關注如何發掘品牌的文化象征意義,基于對消費者文化、情感需求的識別,來設計營銷信息、組織營銷活動,代表作如《文化戰略》等;
- 以肖恩·埃利斯為代表的信息學派,關注新技術與全新信息交互方式,在市場營銷中的價值與作用,代表作如《增長黑客》等。
可以說,市場營銷就是上述五個學派相互交融,共同迭代著的一門交叉學科。
營銷學背后復雜的知識譜系,給職業經歷尚淺的從業者帶來了諸多不便。在商業交流中,我們之所以會有很多“雞同鴨講”的情況,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不了解對方腦海中的營銷底層邏輯所導致的。
同時,龐雜的知識譜系加上每一天不斷涌現著的各種新概念、新邏輯,就更容易將從業者們推進“多則惑”的窘境中了。
好消息是,如果你能暫停碎片化的信息攝取,扎得更深些,先厘清營銷背后的脈絡,然后再來更有針對性地攝取信息,就更容易體驗到這個學科的巨大樂趣,印證到上文所說的,這是一個有足夠“技術縱深”的領域。具體而言,特定學科背景的從業者,一旦跨出自己的認知舒適區,就常常會收獲到令自己震驚的新發現。
比如,理科背景的管理者,往往在意產品的功能性傳播,然而通過接觸文化學學派,則很可能意識到,通過迎合消費者的文化情感需求,同樣有機會促進品牌增長;而醉心于新媒體、新技術的從業者,通過學習“營銷心理學”也有可能突然意識到,基于用戶心智規律來應用這些技術,效果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總之,以市場營銷中的某一個分支為“基”,然后廣泛汲取其它分支中的養分,我們就能讓自己的“營銷素養”加速進步!
通過上邊三點討論,我想大家更容易看清,市場營銷的所謂“好”與“不好”,其實更多取決于我們對這個行業的了解深度與思考角度!“低門檻”為進入這個領域提供了方便,而“雜背景”則恰好構建起了行業的實踐深度!
值得強調的是,伴隨著AI浪潮的來臨,當單一工種越來越容易被取代,像市場營銷這種糅雜了眾多學科,高度依賴從業者綜合素養(尤其情感、人文能力)的復合型工種,其價值必將更為凸顯!新商業代際呼喚掌握全新技術的,更高階的營銷人出現!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寶貴機遇,希望有心人緊緊抓住!
“污名化”是營銷行業今天面臨的真正挑戰!對此,從業者們必須以更堅決的心態來一起抵制行業中的不良風氣,努力為營銷“正名”。至少,在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前,我們可以確保自己絕不觸碰,并盡最大努力來規勸別人(尤其企業決策者),不要觸碰如下行為:
- 騷擾用戶
- 侵害用戶隱私
- 損害生態環境
- 低俗趣味
- 弄虛作假
- 導致用戶過度沉迷于產品
正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試想,如果上述行為都能通過從業者們的努力抵制而大為減少,營銷人都能從本職工作中感受到樂趣,得到用戶真心認可的話,那將會是多么令人開心的事!
最后我想說的是,雖然市場營銷貌似有種種“不好”,但總體上,這仍然是一個最有價值,最值得大家全情投入的領域:
- 市場營銷是為數不多的,可以讓低起點者通過努力而快速改變命運的行業!
- 市場營銷是少有的,通過業務學習,也能讓你的個人能力(尤其洞察、溝通與表達能力)得到同步提升的領域(其它很多行業都不具備此特點)。
- 營銷類工作,還常常能讓大家更容易地參與到讓世界變得更好的努力中來。通過加入對社會有益的企業(或自己創建這樣的企業),通過幫助這些企業做大做強,我們就有機會以營銷人特有的方式,讓世界發生小小改變。誠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企業是社會的器官”,營銷人可以通過幫助優秀企業做好業務,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社會義務。在我看來,這是營銷工作非常大的樂趣和意義所在!
最后,我想以廣告大師大衛·奧格威的一段話來和大家共勉:
“我們這些人誰都不會在半夜驚醒,為自己靠做廣告養家糊口而不安。用丘吉爾的話說,我們繼續做自己該做之事。在給牙膏寫廣告時,我們并沒什么顛覆性的念頭,但如果能做得更好,孩子們就不用頻繁地跑去看牙醫了。為波多黎各創作廣告時,我沒有什么‘罪惡’感。廣告幫助這個400年來一直掙扎在饑餓邊緣的國家吸引了工業和游客。為世界野生基金會創作廣告時,我并不認為自己‘讓一切變得無足輕重。’我寫的廣告從盜狗人手中解救了我家的狗——特迪,孩子們為此而欣喜若狂。” 《一個廣告人的自白》
衷心希望更多人能夠體會到營銷的樂趣與意義,并選擇加入這個行業!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宇見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