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知名度越高,流量就越多,價值也就越大;品牌知名度一般,流量就越少,價值也越低。這就是品牌“馬太效應”的表現結果。消費者在購物時,已被公認質量好、服務佳、知名度高的品牌會被作為購物首選,其次的品牌或產品則極少能占據市場份額。那么,品牌建設該如何打破馬太效應的負面魔咒,實現螺旋式上升發展呢?又該如何發揮馬太效應的正面反饋,使品牌持續發展呢?
一、品牌中的馬太效應
品牌的馬太效應相當于贏者通吃,巨頭品牌在流量、傳播上占據了80%的規模,剩下的20%的流量則分攤給巨頭以外80%的普通品牌。在消費者印象中,品牌形象確立會直接影響產品價值、品牌實力和品牌知名度,并在長時間內獨特的吸引力和忠誠度也不會消失。
LV、某可樂、M記等品牌就早已在消費者決策中樹立了奢華、開心、快捷等等的特征,同時這些品牌都占據了該目標市場的絕大份額。在等價的不同品牌中,消費者首選是印象深刻、知名度高的品牌,另外不知名、不符合消費價值觀的品牌會直接無人問津,甚至會逐漸被知名度高的品牌替代。

二、破除“馬太效應”魔咒
品牌需要改變消費者從眾、首因效應的舊觀念,樹立匹配消費者需求的新觀念。知名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觀念中意味著產品質量優質、服務人性化、性價比高,從而不再去選擇小眾品牌,導致深陷“馬太效應”中“弱者”品牌被遺忘并難以翻身。不過,某經典香煙品牌WBL則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已破除了負反饋(越挫越敗)魔咒。
此香煙品牌曾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消費群體定位為女性,不過因為其白色的濾嘴容易粘連口紅導致不雅觀,銷量不容樂觀,后來經過系列改造,銷量依舊是不見起色。這個時候品牌馬太效應就是品牌直接淪陷,不過,最后WBL打破桎梏,將其定位為男性,并宣揚壯闊雄渾的西部風光和代表豪邁、英雄的香煙形象,最后一直成為男性暢銷香煙品牌。可見,品牌重新改造符合消費者心理的消費觀念是打破馬太魔咒的有效舉措。

三、借力“馬太效應”正反饋
品牌建設使命是提升品牌影響力,樹立正面積極、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人性化形象。品牌以渠道為王的時代早已轉為以社群、用戶為中心的時代,品牌繼續發揮“馬太效應”的正反饋需要做到跟進時代核心步伐,提升品牌終極競爭力。除了強化品牌數字化轉型之外的硬實力,品牌需要重點提升內在軟實力,比如品牌策劃、創意、執行、文化等方面的主觀實力。
品牌價值作為一種無形資產,已經超越了產品本身,其影響力已然成為了一種價值觀念,融入了消費生活。某可樂品牌的影響力在當今已毋容置疑,其總裁曾經斷言本品牌的全世界工廠如果倒閉,僅依靠本品牌的價值足以吸引全世界的投資者融資再造生產基地并繼續昨日的輝煌。
此可樂品牌價值競爭力強勁,因此其數字化轉型、跨界營銷等品牌建設活動的成功能夠一直讓馬太效應發揮正反饋作用,不斷累積品牌資產、聚焦資源,成為根植消費者觀念中不可抹去的強大忠誠。

結語:品牌中的“馬太效應”形象可以是魔咒,也可以是動力引擎。品牌只有積蓄絕對的品牌資產,提升軟硬實力,在市場上才能毫不費力地整合資源,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破除固化思維的效應,實現品牌持續發展。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