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把主流咖啡帶進10元價格帶
“剛需時代”正式啟幕
2020年即將結束,咖啡大戰卻猝不及防地又開打了。
麥當勞宣布未來麥咖啡將增至4000家;肯德基在咖啡包月卡一元喝咖啡的基礎上,又升級了咖啡豆。而今年入華的加拿大品牌Tims的內地門店數量已經悄然增至100家。再加上星巴克深耕內地20年,目前的中國咖啡市場,“北美四巨頭”一直在拼命加磅。
而短短兩年形成這樣的大局面,就不得不提到瑞幸這條“國產鯰魚”。2020年的前11個月,對經歷了股票大漲、渾水做空、財務造假、美股退市,到現在回歸產品,為了活下去以及實現門店盈利的瑞幸來說,國外巨頭群雄逐“鹿”是此時此刻最為恰當的比喻了。
而也正是瑞幸,初生小鹿,目無章法,干掉第三空間論,打著“咖啡平權”的旗幟,兩年間把一杯輕奢飲料、象征著小資身份的咖啡帶回了15元的價格帶。而咖啡的品質和口碑,在社交媒體上并未因為價格而打了折扣。
內參君簡單統計出了一份星巴克和瑞幸主要產品價格表,可以明顯看出來,兩者相同或相似的咖啡飲品,瑞幸都要比星巴克價格低上40%-50%,差價普遍在15元-20元之間。
這樣的差價十分可觀,以人均一杯的消費頻率來算,每個月消費瑞幸和星巴克的支出差距可達到三五百元。對于都市白領的日常餐飲支出來說,這已經是一筆小巨款了。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喝咖啡已經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常年被收割的咖啡智商稅,正在慢慢回歸理智,10元+的咖啡才是日常消費最理想的價位。
短短一兩年時間里,我們對咖啡的需求從以前社交型需求,變為日常性的、習慣性需求。同時消費者也越來越成熟,他們對于咖啡的高品質、以及性價比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了對環境跟氛圍的需求。如今巨頭們也紛紛躬身降價,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瑞幸。
瑞幸以一己之力,將市面上咖啡的平均銷售價格拖下去一大截,至少在一二線城市,讓顧客養成了每天一杯咖啡的消費習慣。
02
一個普惠型咖啡品牌
是如何盈利的?
價格的背后,是商業模式的天差地別。
自瑞幸誕生以來,對于其商業模式的研究從未停止過,如今,業界把目光集中到了其4000多家門店出色的現金流和運營能力上。
此前內參君曾分析過,瑞幸在創立之初,就建立了極為完備的運營管控體系,并且在擴張過程中始終保持超高標準的運營質量,這使得顧客端的消費體驗得到了很好的保證,無論是疫情或者公司內部的劇變,都絲毫沒有影響到門店體驗。
正因為此,隨著傳統咖啡消費旺季的到來,瑞幸的門店的單店銷售正在節節攀升。瑞幸的一位基層運營人員對內參君表示,門店的現金流早已回正,北京地區門店整體日均銷售500杯以上,流水算是可觀。
賣咖啡如何賺錢,底層邏輯一點也不復雜。追求更高的單杯利潤,抑或是追求更高的銷量即可。而瑞幸的高性價比產品背后,則是對于經營效果的全面出擊。
自今年以來,瑞幸放慢了新店的速度,現存的每一家門店,都通過精細化運營提升店效,同時通過更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的研發,以及百萬級的線上社群運營,不斷促使消費者復購。
與之相比,星巴克也沒有閑著,不放棄“第三空間”的同時,也在互聯網打法上慢慢摸索升級。你最近有沒有發現,星巴克也在開始瑞幸的發券套路,而且券也越來越多了。
03
兩款爆品救了瑞幸的命


?04
抓住更年輕的消費者?
讓平權提前進入大學
瑞幸的極致性價比策略,使之變成了咖啡界的小米,不但為中國咖啡市場開啟了新的篇章,也為自己的品牌發展留下了諸多可能性。
其中最具價值的,就是它在年輕消費者的培養上。具有親和力的價格,是接近年輕消費者的第一步,瑞幸為了進一步“套牢”自己未來的客群,干脆把門店開進了校園。
作為“無限場景”戰略的一部分,今年瑞幸已經將進校園作為發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已入駐300多所高校。
這些瑞幸校園店大部分開在校園內部,根據選址不同分為食堂內門店、圖書館門店、生活區門店等。這些場地都是學生頻繁出入并需要飲料的場景,保障剛需消費和帶動消費。
2個月前,瑞幸咖啡針對高校上線5款奶茶:自習啵啵奶茶、下課布丁奶茶、姐妹仙草奶茶、宿舍椰果奶茶、小鹿招牌奶茶,從產品設計到命名,都投大學生所好。
學生消費力有限、對促銷敏感,瑞幸以其一貫的高性價比贏得了他們的好感,同時又以頻繁的優惠營銷活動,頻繁在學生之間引發爭相購買的熱潮。一名從學生時代就每天一杯瑞幸的消費者,在10年里會給這個品牌帶來怎樣的發展機遇,想想還是未來可期的。
小結:截至目前,中國的咖啡市場來到了從未有過的激烈競爭場面,兩年前就有觀點提出“咖啡前夜”的概念,我想說此時此刻才是真正的前夜:高性價比咖啡的前夜。
再次感慨,如果瑞幸不造假,又該有多好呢?如果瑞幸能繼續活下去,明年的咖啡市場,大戰即將到來。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