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就陸續關注了新能源車、服裝飾品、時尚潮流、美妝護膚,在整體大盤表現趨于保守、沒有呈現出顯著增長的態勢之下,各大主流賽道自然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聚焦用戶洞察,得出觀察結論——“宏觀的好與壞不能成為能否增長的借口,賺錢的機會永遠都有,就看你能否找對路徑”。
于是,有不少讀者提問:那2023年到底有哪些行業、在什么地方發了財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回頭復盤了這兩年的研究思路,這當中歷經了國際大牌的統治、新消費的爆火、國貨品牌的崛起等一系列風潮,卻好像對一個廣闊的賽道始終疏于關注。
西湖龍井、云南普洱、寧夏枸杞、五常大米、和田玉棗、庫爾勒香梨,乃至遼東半島的海參,西北草原的牛羊肉,南方丘陵地帶的葛根,東南沿海的花膠魚膠……這些帶有強烈產地標識的農副產品,在消費者的飲食消費中占據不小的比例,但過去鮮少有新穎的經營方法論。
它們最大的特征是「有品類、有市場、有規模、卻沒品牌」。倒也不能說是完全沒有品牌,只不過與其他行業相比,消費者在購買這些品類的時候,受品牌效應的影響比其他品類更小。與此同時,這些品類的品牌行業集中度較其他行業更低,經營者們也都是一副“悶聲做大事”的樸素形象。
在今年這樣一個不確定性與發展機會并存的大環境里,選中并深入調研了茶葉、生鮮、滋補三大品類,發現大家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靠“下象棋”吸粉的、有靠“大哥”帶貨的、有靠投流短時間起量的……
本文將試圖挖掘出經營者們有哪些緊跟潮流的戰略和策略,又是怎樣實現激流勇進的?
中國茶葉市場一直以來規模巨大,近些年的增長也很可觀。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顯示,2016年至2021年,中國茶葉市場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為5.2%,2021年至2026年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約為4.2%,2026年預計將達到4080億元。
中國茶葉廠商通常傾向與經銷商合作,利用其當地人脈和資源進入原本不熟悉的市場。得出,在可預期的未來周期內,經銷商合作模式仍是中國茶葉市場的主要銷售模式。
得益于中國電子商務平臺迅猛發展,茶葉廠商也逐漸探索將經銷門店轉為線上經營。與其他行業相比,茶葉市場的線上化率目前處于較低水平,不過未來繼續線上化的趨勢,絕對不容小覷。
值得注意的是,整體線上化率的水平低,不代表線上經營就不卷。觀察到,短短7年時間里,以天貓為代表的傳統電商,茶葉的銷售情況經歷了快速增長到明顯回落,而依托于短視頻內容的抖音電商,過去一年中茶葉銷量的同比漲跌幅度也極不穩定,總體上呈現出下降的態勢。
商家們既然躬身入局,想必也體會到了其中的變化,在巨大的競爭壓力之下,是否可以找到合適的渠道幾乎成了商家能否保持增長的首要戰略。在此基礎上,如何獲客、如何復購、如何運營都是不可或缺的重點策略。
案例:壹窯茶業
純靠品牌知名度做大做強的茶葉商家并不多,但不代表在這個賽道里不能實現短期內的快速起量和攻城略地,在調研的過程中就發現了一個非常值得拆解的案例——壹窯茶業。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壹窯茶業的發家史,就是“用一年時間將營收從0干到一個億”。從結果出發往回看,發現其所走的每一步都蘊含著對市場現狀的精準把握。
1. 選賽道:賣什么是最賺錢的?
在調研之前,曾粗淺錯誤地以為,線上的茶葉商家大多都是已經在線下傳統渠道中有過多年經驗的個人或團隊,出于跟進消費發展的需求,才新增線上渠道。而實際上,深耕線下傳統渠道多年的商家,通常很難在短時間內搞明白電商甚至帶貨的邏輯和玩法,就算有進駐線上的計劃,也會選擇依托代運營公司。
不過,壹窯茶業屬于另一種模式,它先從選定一個賽道開始起步,把線上直播帶貨的玩法摸清吃透,然后帶著“一招鮮吃遍天”的策略,尋找更加合適的賽道和品類,以謀求效益最大化。
據壹窯茶業的線上渠道負責人透露,他所在的團隊探索直播帶貨領域已有三年之久,無論是銷售還是運營,都已經形成了成熟的方法論,這期間先后賣過紫玉、賣過翡翠、賣過瓷器,直到去年11月,才開始賣茶葉。
這些在外界看來完全不屬于同一個賽道的商品,在壹窯茶業眼中,線上賣貨的邏輯都是極其相通的,每次換貨品并不需要在打法上做出重大調整。而之所以選中茶葉,是因為茶葉比珠寶瓷器的受眾更廣、復購的可能性也更大。
一年多來,實際的經營情況確實印證了壹窯茶業的判斷是正確的,不僅把營收做到了上億規模,凈利潤率也十分可觀。
帶來了一個啟示:掌握了銷售運營的核心方法論之后,可以多嘗試一些品類,增加找到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品類的幾率,而當品類在市場中的反饋不好時,也應當及時停止并轉換方向。
2. 選平臺:在哪兒最好賣?
“早兩年賣珠寶的時候,我們主要依托的是抖音和快手,”壹窯茶業的線上渠道負責人坦言,“我們一度把量做得很大,但利潤卻不是那么可觀,一方面跟品類有關系,另一方面退貨率太高了,售后糾紛也不少,有點吃不消。”
去年賣了六個月瓷器后,壹窯茶業突然發現,視頻號的流量規模開始顯著增長,于是做出了一個較大的戰略決策,就是將渠道的重心轉移到視頻號上賭一把。
之所以說“賭一把”,是因為2022年年底到2023年年初到時候,視頻號的流量還不大,日活也不如其他類似平臺,但壹窯茶業賭的恰恰就是“早入局、早占坑”。當其他成熟平臺已經需要穩定買量才能穩定經營時,壹窯茶業在視頻號僅靠自然流量和平臺對新商家的扶持政策,就將茶葉生意做到了前幾名,并且這個過程只用了兩三個月的時間。
經過今年一年的高速增長,截至目前,壹窯茶業已經將平臺布局的大頭轉移至騰訊生態,視頻號直播渠道對整體營收的貢獻已經占據八成。
當然,快速跑通茶葉生意雖是事實,但該過程絕不是所謂的從0到1,不能忽略了此前的人群積累。畢竟團隊在視頻號已有三年經驗,積攢下來的老粉是新生意起步的核心資源,這些人群為新生意選品框定了范圍,換句話說,老粉的畫像直接決定了什么貨品更好賣。
那么,這些畫像清晰的老粉是怎么來的呢?
3. 做內容:怎樣找到種子用戶?
壹窯茶業收集種子用戶是靠做內容,這點不稀奇,但整個過程沒依靠專業的內容團隊,甚至沒多花一分錢。
賣茶之前的半年,團隊在景德鎮賣瓷器,而瓷器的制作過程就是非常現成且優質的內容素材。每天下午4:30開始直播拉胚,不需要講解,也不需要花哨的鏡頭,將泥料放在胚車上,用拉坯機輪制成不同形狀的胚件,這個過程本身就自帶美感和解壓感,不少直播用戶會為此駐足。
等到直播間人氣逐漸攀升,晚間7點再把鏡頭轉入帶貨的畫面,屆時的在線人數可高達8000-10000。再配合上主播的生動講解和對產品的推薦,日積月累就能夠將對售賣品類感興趣的人群清洗出來。
如果再往前追溯,下象棋也是一項成本低廉但效果絕佳的直播素材。直播下象棋可以模擬二十年前街邊圍觀的感覺,觀棋者在思考下一步怎么走的過程中有參與感,這樣的直播內容看似簡單,但它勝在能夠慢節奏地陪伴目標用戶,同時還能做到一定的互動,不至于乏味。
壹窯茶業在這一連串的探索中完成了用戶洞察,清洗出來的人群畫像與后來購買茶葉的用戶畫像高度重合。這些人群年齡偏大,50-70歲為主,喜歡傳統文化,已經進入或是即將進入養老階段,時間充裕,需要陪伴,同時消費能力較強,沒什么生存壓力,當下的目標就是享受生活。
4. 控產品:如何在競爭中做出差異化?
今年年初,壹窯茶業帶著之前多年做內容沉淀下來的3-4萬粉絲,在視頻號直播里正式開啟了茶葉生意。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就在優勝劣汰的競爭中“卷死”了二三十家同行。
壹窯茶業的線上渠道負責人表示,差異化的重點正是茶的品質。茶葉商家的貨源通常直接來自于茶農,茶農的供貨能力參差不齊,甚至存在供應過程中調包的現象,這就導致茶葉商家需要承擔銷售出去的貨品質量良莠不齊的風險,而這種風險極大地影響了商家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度。
壹窯茶業在生意初期遇到過這一類型的問題,消費者反饋貨品與直播間展示的不一樣。因此,公司很快決定下血本組建了一套專業的檢測班子,以保證貨品質量,該套班子由8位國家一級茶葉品鑒師組成,還搭建了專門的樣品檢測室,共計投入成本在100萬元以上。
品鑒師每天的工作包括去茶山上采摘,做農殘檢測,品茶葉的香氣、味道、色澤,鑒定制作工藝等等,“我們的品鑒師最高紀錄一天能喝一百多種不一樣的茶,工作量很大,喝到最后嘴巴都沒有味覺了,所以我們招一位兩位品鑒師是絕對不夠的。”
這些內容也會作為視頻號直播間的素材讓用戶直觀地看到,既做到了內容上的差異化,又能增大用戶的購買幾率。“由于投入較大,也很專業,大部分直播間根本沒有能力模仿,久而久之,我們自然脫穎而出了。”
除此之外,壹窯茶業出售的每一餅茶都會撬一點點單獨包裝成茶樣,讓購買者收到貨后可以先品嘗,如果不喜歡或者覺得不好,就可以將正裝的部分直接退換貨。
良性的策略不斷推高消費者對壹窯茶業的信任,如今視頻號端的粉絲數量已經超過10萬。
5. 重運營:怎樣提高消費者粘性?
拉胚和下象棋吸引來的種子用戶,只是為茶葉銷售打下了基礎,真正促成下單還需要一個核心推手——主播,壹窯茶業的主播是其品牌負責人張聞奇,他既擅長科普與茶葉有關的知識,又擅長與用戶拉近距離。
在賽道、平臺、內容、產品共同決定一個直播間帶貨水平下限的情況下,主播的個人魅力便是直播間最不可替代的資產,決定了一個直播間帶貨水平的上限。
“在我們這里下單的客人,基本上都非常因為喜歡和信任張總,上半年他每天直播,月銷售額能沖到1500-2000萬元,近兩三個月停播之后,月銷售額回落到300-500萬元,全靠老客的回購。”
據壹窯茶業內部統計,將一個新客變成高粘性老客,平均所需的時間是第一次下單收到貨后14天左右。正是因為主播的個人IP無可替代,壹窯茶業也沒有培養新的模式化的主播,就算培養了,消費者也不買單。個人強IP的打造包含?很多個性化的因素,我們不在本文中展開討論,不過可以重點討論一下壹窯茶業整體的運營模式。
第一階段:走量。
依靠超低價格來引流,比如1元錢、八塊八、9.99元……因為只有先賣不賺錢的貨,才有機會在建立用戶粘性之后賣高貨。
第二階段:提高客單價。
通過走量累積起來的粉絲慢慢有了信任感之后,就開始上架一些高品質、高定價的茶葉品種,單價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從低到高覆蓋各種消費能力的人群,此過程也能夠篩選出高凈值用戶。
例如,5000元/公斤的冰島老寨,仍有大手筆客戶一次性購買100單。這樣的情況并非個例,一單購買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茶葉的消費者比比皆是,最高紀錄的一單高達400萬元。當然,其中也包含了ToB的銷售場景。
第三階段:提高復購率。
壹窯茶業的線上渠道負責人透露,視頻號直播間起量并穩定之后,每個月的銷售額中有80-90%都由老客貢獻,且退貨率低至3%。這些老客大多本身就很懂茶,高頻次的復購正是緣于對主播和產品的高度認可。
第四階段:拓新。
全靠老客光顧,很快就會觸及銷售規模的天花板,因此拓新的需求是貫穿始終的。壹窯茶業有兩種主要拓新手段:
一是在視頻號上投流。直播間運營成熟之后,壹窯茶業幾乎只要開播就會投流,平均每場直播5-6小時,投放2-3萬元,一般ADQ和微信豆會同時進行,投入比例為7:3。遇上節日活動時,最高記錄一場投放20萬元,該場營收為260萬元。畢竟成為成熟商家之后,平臺的官方扶持也減少了,在壹窯茶業一場場觀10萬人的直播里,付費流量能夠達到8-9萬。
二是促進老帶新。通過贈送機制,引導粉絲轉發朋友圈、轉發好友,實現裂變。視頻號的基礎玩法本就是七分私域三分公域,所以壹窯茶業鼓勵老客帶新客,雙方都可以獲得贈茶福利,每個月僅是送福利的成本就能超過100萬元。據其內部統計,老帶新的效果非常好,轉化率至少在75%左右。
6. 重服務/售后:怎樣為高凈值客戶提供附加價值?
當客單價賣到上萬元之后,從性質上有點趨近于奢侈品了。于是我們很好奇,在整個服務過程中,壹窯茶業是否存在與奢侈品相似的邏輯。
在調研的過程中發現,壹窯茶業設置了專門的售后團隊,不過售后人員需要負責的不光是貨品的問詢以及退換,他們經常會接到消費者尤其是熟客的電話,甚至會像朋友一樣聊一些“家長里短”。
壹窯茶業的線上渠道負責人解釋稱,很多高消費的客戶雖然有很好的經濟條件,但生活上有可能十分空虛無聊,時常會需要陪伴,哪怕是一點關心或問候,而售后人員在服務的過程中,與客戶建立了很好的信任,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他們的傾訴對象。
不僅如此,售后人員甚至會帶有個人IP的屬性,例如,有一部分客戶在處理退換貨問題時,必須指定他們熟悉的售后人員進行服務,如果該人員正好請假休息,他們寧可等待也不愿意換人處理。這與奢侈品門店銷售跟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家都知道微信生態是建社群、做私域的好陣地,但若真想服務好高凈值客戶,還需要用自己的方式,為其提供所需的情緒價值等產品以外的附加價值。
生鮮的線上化和數字化,相比于其他品類來說算是比較晚的,一方面,線下渠道成熟完備,另一方面,在快遞運輸過程中,生鮮對溫度和速度的要求更高。盡管隨著電商快速發展,生鮮品類也在線上快速增長,但近三年來,傳統電商渠道的生鮮銷售總額有所下降。
晚于傳統電商崛起的抖音電商,拉取了近五個季度生鮮細分品類的同比數據,發現整體上漲幅明顯放緩,部分品類也進入了負增長狀態。
觀察到,在直播帶貨的領域,不少農林牧漁的一線從業者憑借流量打開了新銷路,自己運營或是委托代運營商,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與此同時,大型的傳統農產品企業也看到了渠道的革新,正走在摸索和開辟的路上。
案例:天農食品
已有20年生意史的廣東天農食品集團,年營收規模可達50-60億元,其中大部分貢獻來自于豬(占比70%)和雞(占比30%)的飼養和批發,整個集團的商業模式就是傳統的農產品行業模式。
近幾年來,隨著市場中零售渠道的多樣化,天農集團開始逐步探索以整雞、雞蛋、預制菜等為主要產品的零售生意,該板塊逐漸擴大,目前占比20%。其中,有6億銷售貢獻來自于ToB零售,包括線下大型商超、專門的生鮮門店、電商,以及直播帶貨。
自播難成氣候,帶貨全靠“大哥”
向相關專家了解過后發現,傳統食品企業在布局直播帶貨時的策略與其他類型的商家大有不同,除了極少數像中糧、金龍魚這種業內巨頭之外,生鮮類的傳統企業通常很難通過店鋪自播達成很理想的營收。
因為生鮮的品牌性天然很弱,沒有任何品牌屬性的個體戶同樣可以在直播渠道賣得不錯,那么對于極具規模的企業來說,用自播的方式正面競爭顯然不是好的選擇。
天農食品就曾有過“失敗”的經驗:過去一兩年里,不僅搭建了自己的直播團隊,在各個視頻平臺開播,還委托代運營組建了矩陣號,一邊代播一邊給自己的團隊培訓,可以說一上來就是奔著頂配去的,然而,整體效果遠沒有達到預期。
于是,天農集團大刀闊斧地改變戰略,放棄自播,轉為與KOL大規模合作。
起初,天農集團嘗試入駐老羅、東方甄選等帶貨頂流的直播間,主推自有品牌「鳳中皇清遠雞」,收獲了較高的帶貨量。
但后來,天農集團逐漸意識到,與頭部主播合作也有不可忽視的弊端:一方面,頭部主播的風格很難隨著產品的特點去改變,在較短的上貨時間內不能很好地介紹清楚產品特點,甚至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另一方面,頭部主播的坑位緊張、費用較高,有時候貨賣出去了卻不一定能做正利潤。
不過很快,天農集團又找到了更好的路徑,在視頻號上找“帶頭大哥”來帶貨。
“帶頭大哥”不是什么官方的稱呼,人群畫像也更加靈活,他們通常有這樣一些共通點:
- 在某個領域里較為活躍,有一定人氣和地位
- 自己擁有專業的社群,在社群里有較強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 不以帶貨為主業,愛惜羽毛,選品嚴格
- 帶貨方式比較含蓄,不喊麥,不搞“321上鏈接”的緊張氛圍
天農集團經過多次嘗試后發現,在視頻號這樣公私域混合的流量陣地上,借助“帶頭大哥”本身就建立好的人際圈去傳播產品,效率和回報率都遠超單純的購買頭部主播的帶貨坑位。
與此同時,民以食為天,無論“帶頭大哥”們原本吸粉的專長是什么,帶貨生鮮類的產品都不會顯得很突兀,相反,交流飲食還更能拉近人際關系,使其社群活躍度進一步提升。這樣一來,品牌和達人便實現了雙贏。
值得一提的是,天農集團與“帶頭大哥”們的關系相當于是達人分銷,品牌不好跟達人搶客戶資源,所以私域運營和沉淀資產的環節都在達人手里,品牌并不參與。
天農集團相關業務的負責人稱,從去年到今年,電商渠道的銷售規模從2000萬元上升至5000萬元,其中視頻號從100萬元漲到了700萬元。“我們在推進業務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平臺的側重點和風格非常不一樣,視頻號整體比較穩扎穩打,進程相對慢一點,但有的平臺可能是走野蠻擴張的路子,打法會更加粗暴直接。”
總的來說,對于傳統大型生鮮企業而言,若想要在直播帶貨領域有顛覆性的突破,必須先要解決冷凍倉和冷鏈的鋪設,否則電商零售的快遞成本太高,利潤率便始終無法超越線下渠道。
傳統滋補品是指,以草本或動物提取物為主要原料,補充人體所需物質,通常具有天然、無毒素、副作用小等優點。例如,海參、花膠、燕窩、人參等。
根據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7-2022年中國傳統滋補品的市場規模從951.5億元增至1144億元(預計值)。雖然五年來市場規模一直在增長,但在2019年和2020年,增速經歷了斷崖式下跌,2021年之后,增長又加速恢復。可以說,傳統滋補品的市場從增長幾乎停滯實現了煥新。
這五年中的巨大變化是,傳統滋補品的銷售渠道同樣呈現出顯著的線上化趨勢,電商滲透率累計增長超過50%,到2022年,電商滲透率增至33.4%,線上渠道已經變為主流渠道之一。
盡管線上渠道整體增長,但各個平臺的表現卻不盡相同,2021年之后,滋補品在傳統電商的銷售額有所回落,近一年來,在抖音電商的銷量也從超高速增長走向增速放緩。
不過,通過觀察,發現不少滋補品商家選擇在視頻號上快速起量,并且實現了可觀的銷售成績。
案例:欣妮海鮮
前文中講到的兩個案例,壹窯茶業有人群積累,天農食品有“大哥”資源,那么,對于一個只有產品而沒有任何其它基礎的白牌來說,是不是很難在直播間從0起步呢?
實則不然。以海參為主要產品的欣妮海鮮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所面對的人群小、結構單一,容易受到線下銷售瓶頸的沖擊,同行多、差異化小、競爭激烈。
不過,從今年3月開始,欣妮海鮮入駐騰訊生態,通過ADQ投流等方法,在視頻號直播里的單場GMV最高可達50萬,平均ROI高達9,位居視頻號同類目第一。
因此認為,這樣的成功為其他有著相似背景的白牌商家提供了范本和參考依據。
1. 直播間如何獲得流量?
既然是從0起步,首要問題就是要讓直播間擁有第一批流量。
與多數商家投放微信豆不同,欣妮海鮮選擇使用ADQ對直播間進行直投。因為ADQ是通過短視頻去做曝光,在流量進入直播間之前,短視頻內容本身就起到了篩選作用,這樣既可以提升流量的精確度,為高轉化率奠定基礎,又可以增大廣告渠道。
短視頻和直播的內容是策略重點之一,它包含了產品賣點、產品受眾以及直播間的話術。欣妮海鮮所主售的海參,在賣點上有兩個特征,一是吃,二是滋補,所以在內容方面,不僅要體現出海參的美味,還要強調大眾所熟知和接受的功效點。
此外,欣妮海鮮還設計了一些福利機制,畢竟海參的客單價相對較高,對于一個新號來說想賣出去非常困難,而改換成一個58元的禮盒就能更好地留住用戶,促進消費者的密集成交。當成交提升后,平臺也會有更多的自然流量傾斜,從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2. 如何提升直播間的轉化率?
第一,欣妮海鮮會將自己的直播間與行業頭部直播間進行匹配,找到人物和場景方面的差距,然后提高自己主播的能力,用實景展示產品,讓用戶了解得更直觀更清晰,轉化率自然會得到提升。
第二,不斷調節直播間的節奏,延長直播時長,偶爾也會使用一些微憋單去提升轉化率。這樣一來,ADQ得到的時間也就越多,通過廣告帶來的流量和轉化也相應更多。
第三,不斷改善塑品邏輯和話術。欣妮海鮮會使用一種叫FABE的方法, F是feature特點,A是advantage優點,B是benefit好處,E是evidence證據,簡單來說,就是要用鏡頭語言和實際語言將產品的這五個方面展示出來,轉化率才會更高。
3. 直播間與廣告投流如何配合?
一方面,保證視頻內容與直播內容的一致性。
投放的廣告多了,自然會有素材爆量的情況出現,欣妮海鮮會時刻進行監測,將爆量素材的主打賣點及時同步給主播。因為當一個用戶通過視頻素材主動進入直播間,說明他對視頻的前置化賣點是有一定了解和需求的,這就需要主播講解的賣點也相同,用戶才不會很快跳出。
另一方面,把握廣告投放與主播節奏的一致性。
每個主播在直播時都會有興奮期和平淡期,而且不同主播之間能力模型也有一定的差異。欣妮海鮮為了追求更高的廣告收益,就需要在投放的時候把最高的預算給到最好的主播,這樣才能將ROI最大化。
目前視頻號的數據指標、消費指標都表現不錯,增速也非常強勁,因此認為,在商業指標完全做起來之前,對于想要入局的商家來說是一個絕佳的窗口。
本篇文章調研分析了三個「重品類但輕品牌」的行業,拆解的三個案例都在2023年收獲了強勁的新渠道增長,也正好代表了三種不同的經營策略:
- 壹窯茶業——挖掘自然流量,完成種子用戶原始積累,實現高粘性高復購
- 天農食品——公私域聯動的達人分銷,不花大代價投入自播卻仍能獲得高回報
- 欣妮海鮮——用好廣告投流,實現從0起步,精準快速拿捏賽道
當然,單個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一整個行業和渠道的趨勢,從數據中也發現,2023年下半年以來,「重品類但輕品牌」的行業正加快在視頻號平臺的布局,尤其是生鮮和滋補,表現出了十分積極的增長態勢,月銷售額規模均在千萬元級別。
相信2024年,會有更多的產業和商家加入視頻號賽道,找尋全新的人群增量或是業務的第二增長曲線。
網上有個很生動的形容,當線上平臺越來越成為消費的主力渠道時,有的平臺選擇了“大力出奇跡”,有的平臺則決定“慢火烤全羊”。
無論如何,贏得戰役的核心還是如何不斷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高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這不僅僅是平臺要思考的問題,更需要商家和平臺的共同撰寫答卷。
來源:增長黑盒Growthbox?,作者鄒小困
本站文章收集整理于網絡,原文出處:增長黑盒Growthbox ,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